从冰点到沸点:豆瓣和知乎的“冷启动”成功之道 |
发布时间: 2012/7/18 16:26:19 |
众所周知,互联网业的创业门槛远比其他行业低,大小淘金者前仆后继,成败皆是常事。然而从那些最初白手起家甚至草草启动到如今发展壮大成为该领域佼佼者的创业者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后来创业人的启发。于是小编愿意以豆瓣和知乎两个案列为切入从而揭开创业成功的神秘面纱。
豆瓣和知乎,同为两家草创的创业型企业,最初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冷启动”困局——既没有基础用户群,又没有过多的资金进行宣传营销,同时还要面临优质内容的匮乏。 的确,创业时百步维艰,眼见腾讯微博可以凭借7亿QQ用户和一系列成熟的产品线而在开通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轻松获得近4亿用户,刚起步的小公司也只能望尘莫及。 但他们究竟如何另辟蹊径,打破冰点、从无到有,积攒下用户基础,进而跻身该细分领域排行榜呢?且看下文浅析: 6000万用户的豆瓣王国 2005年3月豆瓣正式开放注册,直到一年后它才有了阿北之外的第二名豆瓣员工,而早期的5名员工全都来自豆瓣前2500名注册用户。 那么早期的豆瓣又是如何解决“冷启动”问题的呢? 当大多数新兴网站要靠爬虫来抓取内容的时候,阿北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原创的内容才能真正吸引用户,在这此过程中,豆瓣自始至终都只是扮演了一个简单的平台提供者的角色。 早期的豆瓣对盈利并没有过多的预期,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优化和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方面。没有任何营销,只是依靠早期加入的用户的口口相传,只是凭借用户在影音书三块领域的自主生成和分享内容,到当年11月,豆瓣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第5万名用户。 阿北的个人性格和气质深刻地影响着早期豆瓣的发展,他不希望公司资本过早介入豆瓣因而并没有接受陈一舟以千橡集团为主体的投资参与,即使到现在,他坦言仍没有找到豆瓣未来合适的盈利模式。 即使各种小组话题是如今豆瓣最活跃的组成要素,但影音书方面由用户生成的内容依旧是豆瓣最为人称道、价值最高的部分。 如今的豆瓣拥有超过6000万用户, Alexa上国内网站可以排到23位,并于去年完成了第三轮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知乎?当然无所不知 知乎于2011年创立,除了早期颇具调侃味道的中国版Quora和履历光鲜的团队背景之外,知乎似乎再无其他优势,然而如今,在实行申请审核注册以严格限制用户人数的不利条件下,围绕它还是形成了一个超过30万人的社区。 如果你要弄清楚番茄炒蛋怎么做,请左转百度问答,但如果你要深入了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论题,唯一的途径只有知乎。 和一般应对“冷启动”的方法不同,知乎以一种反常的冷淡方式来吸引用户,知乎将自己定位在一个相对专业的位置,并为自己的用户设置了相当的准入门槛,而且直到今天,它还坚持着这一准则。 草创之初,知乎有意邀请了一些互联网专业人士,李开复、Keso等大批在业界具有广泛话语影响力的人士的入驻以及在社区中的活跃不仅提高了知乎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措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知乎社区的整体素质和氛围。 正是以各种意见领袖以及大量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为话语中心,使得知乎避免了之前各种问答服务网站的冗余以及答案品质低下等弊端,并借此吸引了更多高水准的用户的加入。 互联网业流行一句话:用户数量决定web 2.0网站的上限,但它们的下限却是由用户的价值决定。 因此,无论是豆瓣还是知乎,他们在创业都经历了如何克服“冷启动”难题的阶段并探索出一条破冰之路。它们或关注优质的内容,或重视用户的价值,如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对于后来的创业者有着不小的启迪:互联网业是一个大金矿,大小淘金者无数,要想胜出,只能积极探寻缝隙领域,以此为突破点,做精做专,以此不断培育自己的用户基础,有了稳定的用户群,互联网的口碑效应传播速度将快地令人咋舌,成功也就不远了。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