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设计——UI设计的下一站? |
发布时间: 2012/7/25 15:03:29 |
包容性设计——UI设计的下一站?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令人咋舌,不论是从观感还是智能化的应用操作来看,这些移动设备的用户界面(UI)设计的确一路升级,带来了许多惊喜的用户体验。 UI设计中的技术屏障不断冲破,设计观念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理念,然而,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中还有另外一项不可或缺的考虑,这就是人性化。 于是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网页和应用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要,就算设备再强大,这类人群在访问网页或使用应用时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性设计”的概念便适时的引入到了UI设计中。 那么,什么是包容性设计?英国标准协会(2005)将包容性设计定义为“主流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能为尽可能多的人群所方便使用……无需特别的适应或特殊的设计”。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增加了生产成本吗?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某一个产品能适合各种人群的需要,但是如果在设计的时候本着这种理念,产品便会有更广泛的受众,没准儿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此外这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设计越来越高科技、奢侈感、概念化的今天,包容性设计也许是最为亲民与平衡的设计理念,它拒绝让少数服从多数,也不想让多数配合少数,它相信,对极端人群的细心观察,加上对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能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属于更多人的好设计。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谈谈UI设计中的包容性设计需要注意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语言和美学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影响力是无穷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很重要,但越是常识往往越容易被人忽略。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不管什么类型的工作,如果招聘广告带有明显的性别倾向,那么这个工作的吸引力就会受影响。这里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设计时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新注册的用户数量或者购买产品的用户数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界面或多或少都包含有文字。在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时,尽量让文字口语化,而不是华美辞藻的堆砌,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文学大师。为行为提供清晰、简明的标签,保持简朴的文字叙述,用户对此将会很赞赏,因为他们不再是听命于他人的官腔——他们听到的是如朋友般甚至自己说话的表述方式。可以这么说,如果设计师对每个像素、每个图标、每个字体都考虑再三,那么他同样需要斟酌每个词语。 除此之外,美学同样在UI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元素的摆放、形状(棱角或者是圆角)以及色彩的使用,在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的用户眼里,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就拿色彩来说,没有一种色彩方案能够照顾到所有用户的感受,在使用色彩时有两点注意事项:首先,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的含义不同,所以确保你的目标用户能够理解你所选颜色的含义。其次,不要忽略色盲用户,在区分不同元素时,多花些心思和功夫,使用一些颜色以外的技巧,例如一个图标中的长条。如果用户是色盲,他们就不能区分特定的颜色,多数色盲患者都是红绿色盲,所以你需要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不同形状、不同材质加以区分。 用户认知能力 通常我们会简单的将用户区分为完全能力人和残疾人,基于这个观念的产品也被设计成分别针对完全能力人使用的或只针对残疾人使用的两种不同类型,实际上人的能力值有连续的变化范围,而且这种变化毫无规律可循,打个比方,量子物理学家在使用功能手机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而同样的手机给到一个平均智商的十几岁小孩手里,他却能玩得得心应手。 在UI设计领域,无论用户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如何,都应该是设计师潜在的目标用户。降低一件产品的能力要求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使用该产品,并且使之前感觉使用困难的那部分人更易使用,这一点同样适用于UI设计,在一个界面中,你增加的元素越多,整个界面的复杂性也就随之增加,用户在使用上所花的努力也就越大。有人说过:“最好的设计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体验的”。可谓一语中的。你的 UI 应该让用户去体验,而不是放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给用户看。UI 设计越简单,用户体验越好,不要滥用设计元素,不要使用拥挤的界面,拥挤的界面,无论功能多么强大,都会吓跑用户。 在一些优秀的设计中,你看不到华而不实的UI修饰,或是用不到的设计元素。换句话说,其必须的元素一定是简洁且有意义的。当你在思忖着是否要在界面上加一个新功能或是元素时,先问问自己,“用户真的需要这些吗?”或者是“为什么用户想要这个小巧的动态图标?”。你是否只是因为出于自我喜好而添加这些元素?记住,永远不要在UI设计中为自己出风头。 自适应界面 鉴于用户的认知能力会有很大差别,为了照顾少量的小众用户,我们要对界面进行不断地简化,比如说去掉一些功能,但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如果界面太过简单,又很难令那些要求更多功能或控制的高端用户满意。比如说,傻瓜相机操作简单,几乎人人都会使用,但是无法满足摄影师的需求。于是,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常见的解决方案是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界面的自定义。这个方法真的可行吗?有关研究表明,只有不到5%的用户会对默认设置进行更改,因此用户自定义的方法在界面设计中根本不可取。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的认知能力和使用习惯进行自动适应的方案?虽然目前要实现这个功能,在UI设计领域还存在不小的难度,但这应该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解决方法。而且,自适应这个功能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了先例,iPod之父Tony Fadell发明的智能恒温器Nest或许就是个很好的借鉴,Nest不但外观很潮,而且还能自动感应是否有人在家而调节温度,并且根据用户的习惯将温度自动调节到最舒适的状态,并且随着用户使用它的时间越久,它就会更加了解用户的习惯。 虽然Nest仅仅只是一个特例,但至少说明自适应技术是可行的,这就鼓励界面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加开放些。 结论 迄今,我们已经攻克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比如实现Web的标准化、引入响应式Web设计概念、推出各种各样的触屏设备等等。也许是我们把太多精力投入在这些技术难题上,从而忽略了人性化界面设计的重要性。我们希望,互联网行业的下一次变革能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如何让更多的应用和产品变得更为包容,将不同用户的认知能力考虑在内,让用户界面变得更加智能,从而更有效地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这不正是设计师的最高设计理想吗?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