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多屏幕使用环境下的产品模式 |
发布时间: 2012/9/13 15:06:18 |
不得不感叹腾讯的威力,原本不愠不火的 QR 二维码通过微信的推广,似乎一夜之间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无论是各家媒体网站近期争相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微信优惠券的兑现,还是个人身份信息、活动签到,二维码都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事实上,在移动支付、安全验证等更多的领域,这一技术早已在蓬勃的发展中。
但这里我并不是想讨论二维码的潜力如何,让我们想一想,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会使用二维码呢?当在电脑、平板上浏览网页,发现一个有趣的图片、新闻时,我们可能会用手机拍摄网站提供的二维码,将这些信息发送到手机上查看、保存或分享;当在参加活动,结识一个聊得开心的朋友时,我们可能会用手机拍摄其手机上生成的个人身份二维码,将其信息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中去… 这些情景的一个共性是:我们都是在与其他设备互动,有信息跨设备转移的倾向。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个数码设备无处不在的时代的最大特征,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在不同的屏幕间转换,而这无时无刻的跨屏环境也打造了用户新的使用习惯。 Google 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美国超过 90% 以上的媒体消费行为都是在手机、平板电脑、传统电脑以及电视这四个屏幕上进行的,每天人们在屏幕前的各种交互行为平均占到了 4.4 小时,而这还没有包括人们在工作中的使用数据。从进一步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人们平均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长约为 17 分钟、平板电脑为 30 分钟、传统电脑为 39 分钟、电视为 43 分钟。由于手机便携、随时在线,但屏幕尺寸、输入体验受限等特性,其单次使用时长虽然最短,但却是人们上网体验的重要一环,往往人们在手机上查找到信息后,转移到电脑(平板、电视)上进行进一步的操作,或反过来,在平板(电脑、电视)上发现有趣的东西后,发送到手机或是其他更适合其使用场景的设备上进行互动。而在美国之外的中国及其他地区,我们也发现类似的场景正在发生。对大多数互联网服务(网站、移动应用及其它)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是设计一个单一设备的产品,而应该是跨屏幕的一套服务,让用户能够在自由的切换设备时能有更连贯的体验。
具体来说,假如我们今天生活在苹果的世界里,同时拥有 iPhone、iPad、Macbook Pro、iMac,甚至是 AppleTV,那么为什么当用户在 iPhone 的信息应用中接收并回复一条信息后,他依然需要在 iPad、笔记本、桌面电脑上去处理无数的通知呢?相比之下,Google 的 Gtalk 在多个设备的体验要优秀很多,当用户在手机 Gtalk 上回复信息后,网页端的 Gtalk 便不会再弹出同样的通知信息。同样的问题在 Twitter / 微博、众多在线内容消费平台等地方也同样存在。 Google 的报告将用户的跨屏幕使用行为分为两种模式:序列型与即时型。前者是用户在一个屏幕上开始使用某个服务后,转移到另一个屏幕继续同一任务的模式;后者是用户同时使用多个设备完成一个任务、或多个任务的配合。实质上,前者是跨屏幕的数据转移与用户一致性体验的问题,而后者是多屏幕协作的问题。Prcious Design 曾经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将跨屏幕使用情景进行了更多维度的划分,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其归结到上面两个分类中。不同的模式,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序列型跨屏幕使用情景 在这一情景下,用户可能面临的使用方式可能有:1)无严格时间先后,跨屏幕使用同一服务;2)典型序列型跨屏幕场景,将前一个设备的使用状态同步到新的屏幕上,在不同的时间段实现连贯的使用;3)将一个屏幕上的内容发送到另一屏幕,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在这种情景下,服务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 跨屏幕的一致性 从近两年开始流行的自适应网页设计布局(Responsive Web Design)风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保证用户从桌面浏览器、到平板、到手机的不同屏幕切换时,能够有更为一致性的内容和交互体验,而不是忍受传统往往功能、内容残缺的移动页面,已经成为 Web 设计的一个中心思路。这一设计方法已经获得了 Wordpress、Twitter Bootstrap、Jekyll 等众多网页设计框架的原生支持,而许多网站和在线工具也纷纷开始使用这一网页布局方法,例如 Boston Globe、The Financial Times 、Asana、Medium、Svbtl 等。
当然,也许这一设计方法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但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说明,一致性是跨屏幕设计的一个重点元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屏幕下的彻底同一,在保持内容、核心体验一致的前提下,对不同屏幕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扩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以 Evernote 为例,不同的屏幕上的 Evernote 在核心功能、使用体验上是非常一致的,数据能够实现良好的同步统一,但在手机和平板版本上,Evernote 更加强调照片、音频,甚至是地理信息这些属于移动设备的特性整合。这种在保证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屏幕特性进行优化已经成为一款优秀产品所必须的元素。
另一个例子是 Mac 下著名的日记应用 Day One,桌面版的 Day One 强调的是日记的归档和管理、以及文本类型日记的记录,而到了 iPhone 上,其核心依然是一款日记应用,但包含照片、位置、天气的更富媒体化的日记形式能够为用户带来更优秀的体验。
跨屏幕的连贯性 正如上面关于 iMessage 的例子所提到的,如何让用户在不同屏幕间切换时,能够为其带来最连贯性的使用是一个迫切的需求,IM 的跨屏幕状态同步、Twitter / 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阅读状态同步、在不同屏幕间消费内容时的进度连贯,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形式的数据同步,不过同步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用户对于数据的操作状态。(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Email、RSS 阅读等领域早已或得了比较好的解决。)
必须说的是,在这方面虽然苹果、Twitter 等服务提供方还没有提供好的支持,但许多其他服务却已经实现了比较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 Gtalk IM 状态同步、亚马逊 Kindle 的 Whisper Sync(与此类似的,Google、苹果、微软等公司在各自平台上实现的各种消费内容进度同步)、Instapaper / Pocket 的阅读进度同步、像曾经的 Tweet Marker(最近因为 Twitter 的政策转移改名为 Watermark )实现的跨客户端 / 屏幕的 Twitter 状态同步、以及国内新兴音乐产品 Jing.fm 的音乐进度同步等。更进一步,尚处在新生阶段的 Google Now 带来的跨屏幕用户连贯性体验则已经为我们展现了未来这一领域的无限可能。 跨屏幕的交互性(1) 这是一个横跨两种使用模式的特性。对于序列型跨屏幕场景来说,其目前的典型方法可以参考从未获得广泛支持的 DMCA 与苹果的 Airplay,将手机、平板屏幕上的视频、音频、应用内容发送到电视、电脑大屏幕上,以实现更好的使用和视听体验。之前夭折的 WebOS 的跨设备通信技术可以说展示了这个领域的更大可能,相信在未来,跨设备的通信连接会更加强大。
即时型跨屏幕使用情景 在这种情景下,服务需要关注的问题则集中在跨屏幕的交互性上。将最简单的,一块屏幕作为另一快屏幕的扩展显示这一使用方式除外,我们可能面临的两种情况是:1)多屏幕互相配合,完成同一任务;2)一个屏幕作为主要的使用设备,其他屏幕进行非必要性的补充。 跨屏幕的交互性(2) 在第一种情况下,多块屏幕设备对于完成一个任务都是必要的。例如在 iOS 上的 Scrabble 拼字游戏中,一种有趣的模式就是将 iPad 作为公共拼字版,而 iPhone 则显示不同玩家个人拥有的字母块(对中国人来说,更好的一个例子应该是 iPad 作为麻将桌,而 iPhone 上则显示自己的麻将牌组。)可以说所有的多人联机游戏都是这种模式的不同实现方式。但在游戏之外,这一模式也有许多有用的地方。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一个屏幕起到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其他屏幕对于任务本身并不必要,但可以起到加强体验的效果。如在电视上观看如冰与火之歌这样人物众多的史诗剧目、奥运会这样的盛大体育盛会时,利用手机的辅助应用来了解各种相关信息,甚至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会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在这方面国外的 Tunerfish、IntoNow,国内的段落、蜗牛电视等都在进行相关的尝试。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进一步发展,用户跨屏幕的使用机会将会越来越普遍,而使用场景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无论对于内容发行方、服务提供方还是应用开发者,如何找到用户跨屏幕使用行为的需求和动机,针对不同的使用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优化,是其未来的挑战,也是一个广阔的新机会。微软的 SmartGlass 是全面性整合多屏幕体验的一个很棒的例子;而像 Evernote 这样,针对某个特定使用场景来设计产品也是另一种参考思路。 本文出自:亿恩科技【www.enkj.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