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是下半年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重头戏。据传闻,民营银行的设立已经有了具体时间表。今年10月以前,各地征集发起人并签署发起协议的工作应该基本完成;11月至明年1月,可能在温州、北京和深圳三地选择性地批准1家到3家民营银行,完成股东资格审核和验资工作。如果进展顺利,还可能召开首次董事会和监事会;明年3月前,中国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将会核准开业。这一安排如能得到落实,应当说,监管层对民营银行的政策创新还是相当支持的,执行起来并没有遭遇太多阻力。
不过,在民营银行设立的实施效果上,短期内,恐怕不会乐观。实际上,民间资本在银行体系中的占比并不低。银监会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当年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为41%和54%。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超过90%。其中,村镇银行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为73.3%。但即使如此,也不改民营资本对新一轮民营银行试点的热情。个中原因值得推敲。有先入场的从业者坦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后,只是“陪太子读书”,和大行相比严重缺乏竞争力。这些基于市场竞争,而非政策限制上的劣势,也注定了民营银行在设立初期将举步维艰,除非他们能寻找到一条与当前银行业发展截然不同的路来。
监管层对民营银行的设想,应当也是希望它们能够差异化经营,弥补现有银行体系不足的。据多方传闻,以及前述地方版监督管理办法,民营银行应以信贷业务为主,以服务“三农”和社区银行的形式合法经营,且原则上不在行政区辖外设立分支机构——办法对经营的范围和区域做出了限制。但应看到,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定,把民营银行严格限制在这些金融基础薄弱、风险较高的地区和领域里,并且禁止横向与纵向扩张,那么,民营银行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也将快速下滑——那些国有的金融机构,尚不能安分守己地待在政策划下的一亩三分地里,又怎么能指望民营银行会跟着政策走呢?
从大的环境看,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也较为有限。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基本不可能与有着众多网点的大行争夺存款;与此同时,信贷业务又高度依赖人脉,对这些银行业的新丁来说,基本不太可能从既有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只能不断“标新立异”,突破监管层原本划定的范围。可以预见的是,在民营银行设立初期,围绕经营领域和范围的争论将会异常激烈。民营银行能否由草创走向成熟,将取决于监管层对他们“打擦边球”的容忍度。
其实,现有的一些准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批准转型为民营银行,一举多得地解决前述民营银行面临的问题。论差异化竞争,相比于政策划下的道道,市场自发的演化与创新可能更容易成型一些。现在,互联网金融火热,创新频出,对现有的金融体系构成了有益的补充,完全可以从中选择那些发展得好的、有能力“自担风险”的企业,发放银行牌照,允许吸存揽储,办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互联网银行。这种顺应潮流的制度创新,何乐不为?互联网应当成为新一轮民营银行的一部分。如果担心风险,可以先试点,再逐渐扩围,按部就班,稳妥推进。但目前看来,这一设想暂时还闯不过监管关。
在今年8月举行的互联网金融中国峰会上,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为互联网金融划下了两个底线,其中之一便是变相吸收存款(另一个是非法集资)。这一表态显示,至少在央行层面上,互联网金融应是无缘这一轮民营银行热潮的。不过,中国金融高层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位显然还存在分歧,互联网做银行的路似乎并没有被堵绝。在9月14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另一位财金高官、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表示,支持给互联网金融发放银行牌照,“我们可不可以对现在的阿里小贷,支付宝,还有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等的,给他们银行牌照是可以的吗?是可以的。”这样的表态,对民营银行的设立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是很大的鼓励,也有很大的裨益。在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成熟,互联网银行的前景也将越来越清晰。
民营银行的浪潮打来,但在既有的框架和方案下,可能很难扑腾出多大的花样。让互联网为中国民营银行打前站,将是一举多得的政策选项。目前来看,互联网银行仍闯不过监管关;不过,大门并未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