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自称久不问江湖事的京东CEO刘强东露面为京东商城首届开放平台合作大会站场子。大会上,强哥不改一向犀利作风,先从经济大环境说起,解答为什么现在钱比以前难赚了。然后他话题一转说,第三方卖家为什么也没有过得越来越好?在强哥看来,这是因为电商开放平台存在垄断……随后,刘强东表达京东做大电商平台,破除垄断的决心。
地球人都知道,强哥这是在不点名但却赤裸裸地挖淘宝的墙角。看来,一场就电商开放平台而发生在年京东商城和阿里巴巴之间的平台大战将不可避免。
作为中国版的亚马逊,自营B2C做得好好的,京东为什么忽然发力去跟淘宝竞争电商开放平台?会后跟几位业内同仁研讨了下,大概分析出以下这么几个原因:其一,是为了京东上市造势;其二,是为了实现盈利。电商开放平台的特点就是较自营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运营成本;其三,是为了做大营收,拉无数第三方卖家来销货当然比自己扩大营业更迅速;其四,是为了扩大京东在整个电商业中的市场份额;其五,是为了打击淘宝(天猫商城),淘宝近两年正在把商家和消费者从淘宝向天猫商城转移,转移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老的商家因利益受损而流失,京东则不介意乘机捡漏。
蓝烨(京东首席营销官)称,到2016年,京东开放平台的交易占比将从2012年底的20%提升到50%。如果这个目标被实现的话,京东将彻底走上自营、开放平台的双核模式。去年,京东商城交易额600亿,开放平台交易额是120亿,也就是说在京东上,有80%是自营营收,只有20%的营收来自第三方卖家。而刘强东的最终目标则是“我们只有10%的标准化产品自己做,90%由更多品类的第三方平台供应商来做。”
事实上,算上京东,除了淘宝之外,国内大部分电商企业都正在走上自营加开放平台的双核之路。各个电商企业大搞开放平台对卖家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平台多了必然有争夺,有争夺就会有服务的提升和让利。虽然如今每一家言必称开放,但是从目前的体量和行动来看,未来国内最多只有两到三家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平台,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家,京东也开始占据了另外一席,其他的玩家更多的是“参与”而已。
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开放平台模式在本地被做大颇具中国特色,它跟360、腾讯、迅雷、搜狗等有影响中国特色互联网企业的商业逻辑基本上一样,先是通过免费的服务来圈地,然后再实现盈利,也就是按照交易额提取服务费和广告费。从目前看,这是中国电商业中最保险的一种盈利模式。
但长远看却未必如此。淘宝模式未来可能的危机之一来自同业的竞争,以京东冲击淘宝来说,京东本身就有庞大的流量,而且这部分用户质量要高于淘宝,这就很有威胁,如果京东也拿出当年淘宝打败ebay的法宝--“免费”来,收费的天猫就很麻烦;危机之二来自商户的易流失性,天猫基本上就相当于网上的商业地产,以出租店面为生,但商户在线下与商业地产签租后或许很难搬走,但在线上就容易很多了;危机之三在于互联网商业环境的成熟。淘宝模式之所以能够获得发展,是因为它补上了中国商业环境欠缺的很多短板,比如信用、物流、互联网基础薄弱等,但是多年过后,当初被淘宝补上的这些短板,却恰恰开始成为了淘宝的短板。
从商业逻辑考量,如果在线下,商城模式已经逐渐被沃尔玛干掉的话,那么在线上,天猫模式也不会一直大行其道。因为天猫的商业模式还是在走传统零售集市的思路,并不能实现效率的最高化。
而相比来说,亚马逊模式的京东更像一个标准化的卖场,对于京东来说,发力开放平台除了增加了毛利率,开放平台的入驻商家还可以在京东上形成长尾效应。有一个问题是:京东开放后,会不会跟直营业务左右互搏?按刘强东的解释,这个成语应该换成“左右互博”。京东在占据B2C领域基础上,再借助开放平台继续扩张,不仅可以挑战淘宝、天猫的地位,而且能够以全品类、一站式购物的优势,吸引更多优质用户的认可,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又可以反过来吸引更多的商家进驻,从而平台、用户和卖家三者之间形成了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并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去美国半年,刘强东看起来瘦了,但他的讲演功夫和京东业务一样,很有进步,主持大会的央视名嘴郎永淳说,“东哥越瘦,对广大卖家来说,越是一件好事,因为证明他努力工作了嘛。”